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网络教育招生简章
中山大学简介
办学历史和优良传统
中山大学是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而成。
1835年,美国的伯驾医生在广州设立医局,培养了中国最早的西医医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博济医院,并于1866年设立医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医学专科教育机构;1888年,由美国人开设的格致书院在广州开学,后发展为私立岭南大学,博济医院及其附设的医学校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博济医学堂和格致书院,开启了中国近代西式教育的先河。
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将清末以来在广州地区建立的实行近代教育模式的学校,包括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科大学以及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等整合为一体,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笃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其后,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先后并入。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国立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范等7个学院。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原中山大学的多个院系专业被分出,其中文理科院系与岭南大学相关院系合并,组成新中山大学;同时,两校的医学院分出后,另行合并组建专门的医科院校,后又将广州的光华医学院并入,几经易名,最后定名为中山医科大学。这两所同根同源的大学,分别是教育部和卫生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共同继承了由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中山大学和开创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岭南大学的办学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大学风格,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进一步拓宽了学科结构,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
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岑仲勉、姜立夫、王亚南、马采、容庚、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钟敬文、朱谦之、丁颖、蒲蛰龙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李绍珍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共有56位一级教授,其中有12位在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任教。学校名家大师荟萃,他们优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学术造诣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许多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杰出人才。
办学条件和学科优势
学校共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
学校设有人文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博雅学院、通识教育部)、岭南学院、国际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汉语学院、翻译学院、旅游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亚太研究院、管理学院、创业学院、教育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资讯管理系、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地球科学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海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工学院、中山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等33个学院和5个直属系。另设有附属第一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第三医院、附属第五医院(珠海医院)、附属第六医院(附属胃肠肛门医院)等5所综合性医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含眼科医院)、肿瘤防治中心(含肿瘤医院)、光华口腔医院等3个附属专科医院。
学校现有102个本科专业,拥有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7个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及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基础医学、临床技能、法学等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中国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截至2010年11月,在校各类学生中有博士研究生4573人、硕士研究生11138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5104人,本科生32111人,来自港澳台的在校学生1177人,来自各个国家、地区的在校留学生1575人、进修生1820人。
中山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现有2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180个学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251个学科专业,还有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个。学校现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以及11个一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23个二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
学校有一批水平先进、设施完善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拥有“光电材料与技术”、“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华南肿瘤学”、“眼科学”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生经济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植物基因工程”等2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拥有“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基因工程”、“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数字家庭”、“眼科学”、“肿瘤相关基因与抗肿瘤药物研究”、“热带病防治研究”、“干细胞与组织工程” 、“水产品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及6个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拥有眼科学实验室、肾脏病临床研究实验室、辅助循环实验室等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以及14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学校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全校共有教职工1319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75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1193人,具有副高职称的2393人。教师队伍中杰出人才辈出,目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含双聘),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5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6人,19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12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20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5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8人。
学校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藏书564.82万册(件),新书刊资料年增长量达17万余件。学校建立了规模可观的校园网,覆盖四个校区、接入计算机近5万余台,规模居中国高校校园网前列。
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
学校提出“大学是学术共同体”,强调“教授就是大学”,把“善待学生”放在学校工作的核心位置,这三点已经成为中山大学的办学核心理念。
学校认为大学应该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大学里的学者应该以学术为生存方式,大学应该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学校强调大学行政机构最重要的责任,在于维护学术共同体的利益,“管理就是服务”已经成为中山大学行政工作基本理念。
学校强调“教授就是大学”,其水平代表大学的水平,是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传统的主要塑造者和弘扬者,是大学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尺度,是对大学生的人品学品最具影响的群体。
学校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满足国家与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着眼于培养“具有领袖气质的文明的现代人”,强调学生应该知礼、诚信,勤奋、阳光,敢于超越,勇于担当,并具有职业准备。这样的大学培养目标,让我们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对他们的一生负责,这是学校“善待学生”办学理念的深层内涵。
学校形成了“通识教育、大类教学、复合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教育观念,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积极推进分类培养,以培养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并做出创新性成果的博士为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培养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
学校大力推进和支持各种层次的学生赴海外学习与交流活动,同时积极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搭建国际化教学平台,迄今已与29个国家和地区的154所院校签署了校级合作协议。近年来,我校通过各种形式派出的学生累计逾3000名。
学校设立了“中山大学学生创意基金”和“本科生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学生早期介入科研。2004年至2008年,在校学生在各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奖,包括“挑战杯”全国竞赛优胜杯、ACM国际决赛的银牌和铜牌,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全球总决赛中,中山大学队晋身全球十强,共11次冲出亚洲走向世界;2007年,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叶泉志同学因在业余天文搜索与观测中发现不少小行星而获得由国际行星协会公布的苏梅克近地天体奖;2008年,我校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罗鑫同学获选赴德参加第58届诺贝尔奖得主大会;2009年,我校中山医学院郑智浩等同学的参赛作品《C—Jun调控神经元凋亡的分子机制》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决赛的最高奖项。
科研实力和社会服务
“十五”以来,学校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承担国家973计划(包括国际重大科学计划)10项,主持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共10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4项;在人文社科领域,承担国家、教育部重大、重点项目及招标课题99项,2005年至今,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6项、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64项,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重点及一般项目109项。2009年,我校共有9项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被鉴定为优秀,居全国第一。“十五”以来,全校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83项,其中,5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9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4项研究分别获中华医学科学奖一、二、三等奖;获第三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17项(包括2项一等奖),第四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14项,2009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8项。2007年,我校3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并获得国家基金重点项目1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5项。2008年,我校获得国家基金重点项目10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3项。
学校立足广东,面向全国,坚持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进步,不断加强从“关键技术”到“产品”的转化,初步形成了“以点带面、重点突出、优势互补、良性运作”的产学研合作新格局。“十五”以来,学校与深圳、广州、珠海、佛山、肇庆、东莞、惠州、湛江和潮州等9个市建立了校市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地方政府共建研究院9个,与1000多家企业展开技术研发合作,与100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研发机构;主持或参与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战略联盟8个,参与了5个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区)、8个产学研结合研发基地和5个产学研结合产业化基地的建设,承担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91项。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学校积极发挥党和政府的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提供智力支持。2006-2009年,我校文科横向课题合计立项1346项。其中:中央部门委托52项;省市部门委托299项;企事业委托256项;政府部门委托668项; 国际合作35项;港澳台合作30项;外资项目6项。2009年9月中山大学与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共建的中山大学广东决策科学研究院,以服务省委省政府决策为目标,整合中山大学和全省政研力量,合作开展决策研究,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综合性、高质量的服务。2010年3月广东省文化厅与中山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文物与博物馆事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遗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图书馆及信息平台建设和专业艺术合作等五个专业领域深入开展合作,为建设文化强省、提升广东省文化软实力作出贡献。我校拥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汉办重点基地、1个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已覆盖了部、省、市三级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澳门理工学院博彩研究中心于2009年12月10日正式成立。2009年,我校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申报的“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课题获得了香港大学教育拨款委员会 “AoE” 计划资助。这是香港第一个获得“AoE”资助的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也是内地高校与香港高校合作的最高层次的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学校拥有8家附属医院,下设7个院区,4个校区门诊部,3个社区服务中心,33家教学医院(含7家非直属附属医院),构成一个庞大、完善的医疗服务网络体系。学校创立“大学医院团队”新模式,大力开展医疗资源共享,探索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方法和途径。专门启动了旨在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的“5010计划”,提高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各附属医院把做好医疗卫生服务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在国家和地方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学校服务社会、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本节部分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09年底)
中山大学地处我国对外开放门户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学校开放和务实的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地缘文化背景。
自创校之初,学校即秉承开放的办学宗旨,广纳人才。筹办国立广东大学的35名筹备委员中有31位是留学归来、通晓国际先进教育的专家。中山先生要求大学以“讨究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为主”,实行开放性办学,办学伊始便在法国里昂市建立大学海外部。中山大学医科教育的源头博济医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西医教育机构,创造了许多中国医学教育的第一。
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传承弘扬“开放务实”的大学文化传统,开放与改革并举,提出以更宽广的国际视野谋划学校事业新的发展。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增强国际影响力,努力促使国际和港澳台合作成为学校发展的新的“推进器”、增长点和创新点。
学校实施国际合作战略伙伴计划,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占领学科制高点,积极开展国际前沿问题研究和科研攻关。实施国际合作区域项目拓展中心项目,根据我校开展国际合作的重点区域,建立亚洲区、欧洲区、美大(美洲-大洋洲)区和港澳台地区等四个项目拓展中心。实施学术骨干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管理干部国际化短期培训项目,努力建设一支在学术前沿有影响的“大师+创新团队”的高水平学术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意识、能适应国际合作与交流、具有国际眼光的管理干部。
中山大学,这所由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中国名校,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正以更加开放和务实的姿态,向世界先进教育学习。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推进素质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加强自主创新,提升学科建设水平;进一步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扩大交流,深化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学校将坚定信念,树立信心,脚踏实地,不懈进取,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居于国内一流大学前列、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
网络(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的新型教育形式,拥有传统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使高等教育超越了时空限制,最大限度地培养社会所需专门人才;同时它极大地方便了学习者,使人足不出户便可学习最新的知识;它还构建了终身学习的体系,为21世纪社会成员实现个性化终身学习,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条件。基于网络(现代远程)教育的诸多优点,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非常广泛地被采用。
为推动现代远程教育在中国的发展,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国家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高瞻远瞩地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并先后批准了68所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中山大学是国家教育部首批批准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高校。自试点工作开展之初,中山大学网络(现代远程)教育即确立"将办学质量放在第一位"的宗旨,发挥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依托高速便捷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创建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积极整合学校内外各种资源,建设高质量的网上教学资源,目前已有近百门网络课程在网上运行;努力探索适应于网络教学的管理机制,通过提供内容丰富的高等教育服务,使更多社会成员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专门人才,并形成自己的网络(现代远程)教育办学特色,为构建全社会终身学习体系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贡献。
中山大学网络(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目标是立足于校园网络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全面推进我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大力开展多途径多形式的校外远程教育,形成以学校为网络(现代远程)教育的中心,向全省、全国乃至国外多个学习中心和家庭辐射的、开放的、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终身教育体系;迅速使网络(现代远程)教育成为提高我校办学综合实力的强有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并最终成为学校实现"211"工程战略目标的显著标志之一。
中山大学网络(现代远程)教育目前开设了法学、行政管理学、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商务英语和传媒英语等6个专科升本科专业以及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生物学、人力资源管理、中文与传媒、商务英语和传媒英语等7个高中起点本、专科专业。今后,中山大学还将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继续增设网络(现代远程)教育的招生专业。截止目前,有4000多名学生参加中山大学网络(现代远程)教育学习。
中山大学网络(现代远程)教育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年限制,并逐步向弹性学分制过渡,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满学分即可毕业。符合毕业要求和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颁发中山大学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中山大学网络(现代远程)教育主要采用网络远程授课形式,电子教材与文字教材相配合,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协调的教学方式。学生可在学习中心的网络多媒体课室上课;可在校外学习中心的局域网或Internet点播和浏览存放于服务器中的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料;亦可在网络所及之处不离岗、不离家通过登录中山大学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师生交流,实现交互式远程授课、辅导、答疑和提交作业,获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此外,可通过E-mail或电话与网络教育学院教学管理部门联系等。
中山大学网络(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管理方式是在学校统一领导下的学院、校外学习中心两级管理模式。网络教育学院的管理主要负责组织制定各专业的培养计划、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办法,按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和教学质量监控以及在校生的学籍管理和毕业文凭的发放等。校外学习中心的职责是配合学校组织教学、安排考试和进行学生管理等。目前中山大学主要在广东省主要城市和地区分批建设校外学习中心,已初步形成覆盖全省的网络(现代远程)教育学习体系,开展专科升本科为主的学历教育。
一、招生专业、学分、学习年限和学费
专科:法学、金融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教育)、英语(商务英语)、英语(英语教育)、艺术设计学(动漫设计与制作)、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护理学、物流管理、艺术设计学(平面设计方向)、艺术设计学(室内设计方向)
专升本:法学、金融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教育)、英语(商务英语)、英语(英语教育)、艺术设计学(动漫设计与制作)、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护理学、护理学(护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公共关系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不知道自已是否复合报考条件的考生请电话咨询
报名时间:考生于即日起开始报名.
报名咨询办法:电话报名、QQ咨询报名、发送短信咨询报名,直接到当地招生报名点报名
学费标准
五、录取办法
法学
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英语(商务英语)
英语(英语教育)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教育)
会计学
金融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商务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
物流管理
公共关系学
艺术设计学(动漫设计与制作)
艺术设计学(室内设计方向)
艺术设计学(平面设计方向)
护理学
护理学(护理管理)
专升本:大学英语㈢、大学英语㈣、计算机应用基础㈡、毛泽东思想概论、远程学习方法与技术、文献检索、卫生管理学㈡、行为医学、医学统计学、精神病护理学、社会医学㈡、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学、医院管理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卫生信息管理㈡、护理研究、毕业实习(管理)、管理专题论文
不知道自已是否复合报考条件的考生请电话咨询
报名时间:考生于即日起开始报名.
报名咨询办法:电话报名、QQ咨询报名、发送短信咨询报名,直接到当地招生报名点报名
中山大学网络教育云南招生简章 中山大学昆明招生简章
中山大学网络教育昆明招生简章 中山大学云南省招生简章